:::
:::
後COVID-19臺灣經濟發展對策 國發會射七支箭數位含金量決定成功之關鍵

《後COVID-19臺灣經濟發展對策 國發會射七支箭數位含金量決定成功之關鍵》

 

       今年初以來,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(COVID-19)疫情急速蔓延全球,帶給全球經濟前所未有的影響。但危機也是轉機,為加速疫情後的景氣復甦力道,並掌握後疫情所帶來的新競爭優勢,國發會自3月即密集請益產業界、學界、智庫等專家學者,針對後疫情時代的產業機會及經濟發展方向提出看法,據以研提「後COVID-19臺灣經濟發展對策」報告。

 

       COVID-19 疫情原先於中國大陸地區流行,不料自3月起擴散至歐美等地區,範圍擴及187個國家或地區。為抑制疫情擴散,各國相繼採行各項隔離與封鎖措施,造成人流、物流、金流等流動性困難,進而對全球生產、消費、貿易、金融及就業等層面產生巨大衝擊與深遠影響,導致國際機構紛紛調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,主要國家經濟展望恐陷入衰退。台灣為小型開放經濟體,國際景氣下滑難免影響台灣經濟前景,國內外主要機構則預測台灣2020年經濟成長率介於-4.0%~2.37%,然而因國內疫情控制得宜,且未封城、未停工、未停產,整體經濟受疫情衝擊相對輕微,加上政府積極推動紓困振興措施、加速執行公共建設等,均有助於維持經濟成長力道。

 

       因應疫情過後的新經濟模式,政府應跳脫舊有框架,以前瞻與嶄新思維超前部署,推動後COVID-19臺灣經濟發展對策,國發會綜合各界意見,針對疫情過後的消費商機、產業發展,及資金協助等層面,提出七支箭重點對策。

第一支箭「打造大健康產業」

       科技與醫療是臺灣最有實力的兩大產業,結合兩者的智慧醫療,更是科技大廠紛紛著眼切入的商機。疫情過後,創新科技結合健康醫療領域應用的數位療法、智慧醫療、精準醫療、數位防疫等,將驅動臺灣大健康產業的推進。創新科技及新興商業模式的法規調適應積極啟動,以協助創新科技產品加速上市並進行全球布局。因應對策包括:(1)推動數位療法、(2)加速精準醫療發展、(3)助攻防疫科技產業、(4)健康促進服務產業發展、(5)智慧醫療系統輸出及(6)醫療監理沙盒等。

 

第二支箭「發展零接觸經濟」

       因應COVID-19疫情,各國採行包括隔離檢疫、封城等前所未有的管制措施,限制全球數十億人口流動性,但也因此扭轉全人類互動方式,衍生各種零接觸新商機。零接觸經濟奠基於數位投資,雖有個資保護、操作介面不易、用戶體驗不佳等挑戰,但也代表未來潛在商機,將創造產業新價值。因應對策包括:(1)提升企業具備數位化能力、(2)透過虛實整合提供加值服務及(3)開發學習平台在地化應用等。

 

第三支箭「勞動巿場彈性化」

       面對後COVID-19時代展現的新生活方式,就消費型態及新經濟模式,是一個由數位科技帶動新商業模式的崛起。考量平台經濟、共享經濟、零工經濟、訂閱經濟等新工作模式,均有別於傳統勞動型態,對既有的勞雇關係,以及工作條件等將產生重大衝擊,存在職業型態呈多元化、勞動價值觀改變、勞工轉職再就業機制不足等課題。因應對策包括:(1)增列「中間類型勞動者」,並提供高風險平台零工工作者基本社會保障、(2)創新與鬆綁勞動法制,滿足勞工多元工作方式選擇及企業聘僱彈性之需求及(3)協助勞工轉職及再就業,因應數位人才及人力殷切需求等。

 

第四支箭「臺灣成為亞太新創中心」

       為加速產業朝數位化轉型,各國均十分重視新創事業(startups)發展。臺灣已連續連兩年在WEF評比中,與美國、德國、瑞士併列全球四大創新國,且臺灣具豐沛工程師人才及完整產業供應鏈等優勢,故臺灣應善用此契機,建構具國際競爭力的新創環境,打造臺灣成為亞太新創中心。因應對策包括:(1)引導企業能量,助新創成長及出場、(2)完備新創環境,加速掌握商機、(3)佈局AIoT創新服務及(4)厚實ICT發展,加速跨領域應用等。

 

第五支箭「發展資料經濟生態系」

       資料為數位時代的新能源,跨領域資料串聯應用,可提升公共治理績效,並創造新商業模式。政府開放資料(Open Data)已行之有年,基於商業戰略利益,民間資料的開放與共享意願薄弱。為提高民間應用意願,應統合各部會公開資料格式,以利資料開放與民間應用鏈結。在數位經濟時代下,大數據運用與資訊共享為不可逆的趨勢,因此,資料流通、應用、管理以及資安等問題,已成為政府當前亟須面臨之課題。因應對策包括:(1)推動開放資料及資料再利用法制化、(2)建構國家級資料平台(Data Hub)、(3)提升公共建設數位含量,完善數位基礎建設、(4)積極與國際合作,促進資料跨境傳輸、(5)培育跨域資料分析人才及(6)建立資料經濟衡量指標等。

 

第六支箭「強化供應鏈韌性

       疫情前美中貿易戰、科技戰,已致使美中產業鏈漸趨脫鉤(de-coupling),而此次COVID-19疫情更進一步造成全球供應鏈物流、原物料供應、人員流動之斷鏈情況,導致後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恐將面臨結構重組。除了供應鏈危機外,COVID-19疫情對全球貨物運輸及人員流動的影響,亦提高全球農產品及糧食供應風險。疫情過後,台灣該如何強化供應鏈韌性、調整全球布局,並確保國內糧食安全,是未來重要議題。因應對策包括:(1)協助企業調整全球佈局、(2)提升供應鏈彈性並強化關鍵研發、(3)建立異地備援機制、(4)建構國內自主糧食安全供應機制、(5)建置戰備物資的產業及(6)形成區域性夥伴供應鏈聯盟等。

 

第七支箭「建置數位資本巿場」

       臺灣直接金融(透過資本巿場籌資)比重僅2成偏低,遠低於歐美及亞洲主要國家,另一方面銀行總放款金額仍不斷攀升,顯示企業偏好轉向銀行借款,凸顯臺灣過度傾向間接金融。近來COVID-19疫情的衝擊,巿場投資能量劇降,應以國家發展角度務實檢討國內資本市場功能,以提供企業直接融資的暢通管道,並配合政策上積極發展新創,協助解決新創籌資課題。透過金融開放及提高法制彈性,促進新創獨角獸及新創企業之成長。因應對策包括:(1)加速建立股權募資平台合格天使投資人名單、(2)放寬現行證券商股權群募平台之規定、(3)提供誘因,擴大天使投資人參與股權群募平台、(4)建置未公開發行公司股權交易平台、(5)放寬證券型代幣發行(STO)機制交易限制、(6)積極增加國內投資人的自主性,放寬企業募資規範、(7)協助優質新創上市櫃及(8)關注數位貨幣等金融創新議題發展等。

 

       國發會強調本項報告不是疫情的立即紓困,而是應立即啟動的經濟發展規劃(Not immediate relief, but immediate kick-off)。COVID-19有如世界大戰,100多天內席捲全球,提醒人類反思許多結構性改革議題。只有大開大闔的思維,打掉重練及關機整合再開機,才能迎合新的需求。未來,數位與創新才是王道,既有政策措施、方案、作為都必須有數位含金量及創新的引擎,才有機會掌握新競爭優勢,提高數位生產力,展現新生活、新經濟與新價值。​

 

轉載自國發會官網https://www.ndc.gov.tw/News_Content.aspx?n=114AAE178CD95D4C&sms=DF717169EA26F1A3&s=192DA0BC253E472E

【返回】